30画家用通草画描绘荔湾风情 消失百年的民间工艺再现曙光
通草画的辉煌历史
通草画,是广州晚清时代十三行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当时随着对外商贸的发展远销海内外,成为流行海外著名的东方手信。据史料记载:1836年,在广州十三行一带,就有三十多家专门对外经销通草画的商铺。它既是广州作为海丝之路繁华港口的真实记载,也是欧美领略中国风情的华丽彩页。
(伊凡.威廉斯赠画)
通草画重受关注
通草画兴起于1820年左右,到1880年达到巅峰,之后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绝迹。这项重要的民间艺术至今已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无论原材料的制作还是艺术品的创作,都几乎近于一片空白。
直至2000年,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一批通草画后,通草画才在"娘家"广州,重新开始受到了关注。之后广州博物馆对通草画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和研究,慢慢解开了一百多年前这种盛极一时的外销绘画类型。
重拾传统技艺,拯救文化遗产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进军号角。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广州市荔湾区文联,紧紧把握这一大好时机,在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调动社会资源,由广州市国画协会承办,组织协会一批专业画家,开展了拯救恢复十三行通草画文化遗产的工作和现代通草画的创作。
作为此次文化项目的执行人,广州市国画协会秘书长黄锐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草纸的制作。因为通草画的创作,首先离不开通草纸。通草纸制作,一般是把2年生的通脱木的髓脱出,然后用刀具切成薄厚一致的通草片。将裁切好的通草片拼接成一张画纸,方可在上面创作。
由于历史原因,广州已经多年没有生产通草纸。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黄锐才亲自出差外地采购通草片原料,并回来亲自拼接托裱通草纸。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基础保障。
(图为:黄锐才采购回来的通草片与拼接托裱通草纸)
实地写生觅灵感,开拓创新出范画
通草纸有了,但如何创作通草画?所有画家都没尝试过这种百年前的绘画手法,无从入手。作为项目的执行人,黄锐才再次承担重任,带头创作通草画范画。
(黄锐才在荔枝湾文塔边写生)
(黄锐才在工作室创作)
他带着画板,到荔湾各处实地写生,寻找更好的创作灵感。然后回到工作室,对着通草纸,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绘画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摸索与尝试,他在传统通草画的基础上,融入国画的写意手法。这一幅《春来荔枝湾》,近景写实,远景写意,虚实相结合,将荔湾的代表性景观比如龙津桥,荔湾文塔等都融入画中,让人一看就能领略现代的荔湾风情。
(黄锐才创作的现代通草画《春来荔枝湾》)
更大尺寸,更多景致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通草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而此次黄锐才采用拼接托裱通草纸的方式,让画纸尺寸更大,容纳更多景致。
(黄锐才创作的现代通草画《凼凼转,菊花园》)
30画家各展所长,共同创作荔湾风情通草画
本次创作活动还邀请了著名画家朱永成,曾嵘,黄锐才,董应钊,马健忠,陈炜,孙共文等等亲自参与了创作。共同创作了30幅作品,所有作品将于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7日期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荔湾风情——现代通草画展》。让广大市民与艺术爱好者,借此重温历史的辉煌,感受广州荔湾的新面貌。
目前创作的第一批现代通草画,仅仅是一次探索,一个开端。通过发展提高,达到普及传承的目的。未来将广泛征求社合各界的宝贵意见,在今后创作更多更好的,更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草画。作为广州今后的"明信片",在"一带一路"中向世界推广。通过通草画,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宣传广州,宣传荔湾。让荔湾十三行的通草画,再创辉煌。
现代通草画之一:荔湾人物风情画
朱永成:《折纸机,麻鹰飞》
黄锐才《西关小姐》
现代通草画之二:荔湾山水风情画
曾嵘《记写儿时荔枝湾》
董应钊《荔湾湖之春》
陈炜《荔湾涌之春》
孙共文《人民桥外尽朝晖》
现代通草画之三:荔湾花鸟风情画
马健忠《花卉》
林丽霞《鱼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