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双本科+心理系硕士,用心理学教20万家长懂教育。全网1000万粉丝,致力于帮父母摆脱焦虑,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
作者:小花老师
【资料图】
来源:视频号【桂先学姐家庭教育】
文末扫码关注视频号,解锁更多育儿干货!
孩子进入高中后,按理来说家长是可以完全不用操心了的。但很多高中孩子的家长还是会有很多困惑,比如孩子沉迷手机、不喜欢学习、不会自主安排学习。
如果进入高中了,家长还因为孩子的事而感到心力交瘁,那一定是初中的时候、家长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导致孩子到了收获的季节无法收获成长的果实。
初中阶段正好是孩子的成长期,很多的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精进、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那这个阶段家长最应该做到的事情是什么呢?
家长的角色转变
初中刚好是儿童时期到成年中间的一个过渡期,这个时候孩子的表现就是一个假大人,会装得自己很成熟,但很多想法还是比较幼稚。
在初中之前,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基本都是家长在前面带领着孩子往前走,孩子在各方面对家长的依赖也会比较强,家长的角色是孩子的引领者。
而进入初中后,孩子学的知识变难了,可能很多家长已经看不懂孩子学的是什么了,更不用说继续在前面引领孩子。所以这个阶段,家长的角色是一定要转变的。
家长要转变成什么角色呢?原来家长是在前面领着他走,但现在家长是要站在他旁边。青春期以后,亲子之间比较好的状态,是忘年交的关系,是像朋友一样的相处。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自己的角色没有转变过来。很多家长可能习惯了孩子听自己的话,但初中以后,还想让孩子听话,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初中之后,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如果家长还是只管讲自己的道理,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你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的,该培养的能力也无法培养起来。
高中正是他需要使用这些能力的时候,而且家长的话他又不听了,如果初中没有培养起来,必然就会出现成绩下滑,然后自信心受到打击,形成恶性循环。
所有能力的落脚点
孩子的学习需要什么能力呢?需要的是“两感三力”五项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反思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小学时启蒙,初中时强化,高中时要具备的。
如果家长一直没有教给孩子,就算长大了他也不会有。如果家长没有教过,就不要期待孩子到某个年纪自动就会有。
那能力是如何体现的呢?所有能力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行为习惯。比如整理错题的能力、安排时间的能力、晨读的能力,都是看孩子有没有相应的行为。
习惯的本质就是一系列无意识的行为。想要孩子能够把行为执行下去,除了相应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他有没有这个意愿。
但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特别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会以牺牲孩子的兴趣和动力为代价、来换取培养习惯这个目标。
比如想要孩子自主完成作业,很多家长天天做的事情,就是安排控制孩子、然后监督,做不好就批评惩罚,而这样的方式必然会让孩子对写作业这件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
本来孩子还不排斥写作业,但家长用这样的方式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动力,然后还反过来怪孩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讨厌写作业了。
家长该做的事情
真正想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家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能够接纳失败,接纳孩子的现状,要能够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
想培养习惯,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说孩子对某件事情有兴趣,他就一定能养成习惯。习惯的培养,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经历反反复复,会经历很多次失败,家长要做的就是允许孩子失败。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
家长如何评价孩子失败的结果,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家长非常害怕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会患得患失,不敢去尝试。
如果家长能够接纳失败,并告诉孩子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孩子才会有勇气面对失败,才会有勇气继续尝试,然后在失败中反思、调整,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在接纳失败的基础上,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学会关心孩子这个人。家长不要只关心事情,而是要关心孩子在做这件事情时他的需求、感受和痛苦。
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家长依然会关心孩子的感受。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内心就会有满满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两个有了以后,培养孩子的任何能力都会非常简单。
在初中之前,家长更多的是孩子的引领者;而初中之后,家长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忘年交。这件事情不做好,高中后家长会心力交瘁。
高中需要的能力,都是小学时启蒙、初中时强化的。所有的能力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行为,想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做的就是允许失败,保护孩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