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面对“白眼狼”越南的不断挑衅和侵犯,我军决定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我军明明有超过200个师的现役部队,为何却让大量新兵参战?众人纷纷不解,直到事后才发现此举实在是高明。
当时邓公要让新兵出战,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应对苏联威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1969年核危机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就跌入了谷底,之后的一系列冲突,更是加剧了局势恶化,双方在边境上铺陈了大量兵力,以防对面突然袭击。
仅仅在1978年年初,苏联就从阿富汗调集了20个师的兵力,部署到中亚地区,导致中苏边境上,苏联兵力直接突破了百万大关。
众所周知,苏联其实贼心不死,长期以老大哥自居,企图通过武力胁迫我国就范,但每次都被解放军精锐打了回去,并没能占到便宜,尤其是我军取得珍宝岛战役的胜利,让不可一世的苏联怀恨在心,要寻找机会报复。
此处说的解放军精锐,其实就是当时的甲种编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万岁军”——38军在内,他们就驻扎于京津冀地区,拱卫重要的华北平原。
为了应对苏联百万大军威胁,当时几乎所有甲种部队都被部署到了北方边境,上面提到的38军是一例,此外还有39军、54军等等,共计七个甲种军,每个甲种编制的军下辖三个甲种师,全部满编满配,所有武器装备供给都是最先进的,人员也基本上是老兵和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军官。
这批主力部队被牵制在了北方,那么剩下的区域,基本上就是乙种部队了,其中自然也包括广州军区下辖的广西和云南,当地部署的基本上是乙种部队。
况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前,苏联和越南刚刚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前者向后者援助了大量武器装备,企图让我国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
而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爆发后,我军派出大量乙种部队征战,但相比起越南的全民皆兵,仍然显得有些不够,因此我国只能临时征召大量新兵入伍。
即使征召了大量新兵入伍,但由于军情紧急,这部分新兵在接受了初步训练后,就被投入战场。
他们只摸过几次枪,投过几次手榴弹,却满怀着报国热情作战。
可以说,如果没有新兵们的付出,稳稳填补了战线,此次作战绝对不可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快速获胜,我国真的很有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出现大量新兵的第二个原因,是军队编制问题。正如之前所说,当时解放军分为两种编制,甲种军和乙种军。甲种军需要在北方防备苏联,百万大军无法出动,因此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只能派出乙种军。
然而,由于时代原因,乙种军其实很少参与战斗,他们平时都在进行生产建设,无论是人员还是武器装备,都不是满编满配。在开战之前,部分乙种师的人员甚至还不到额定数量的一半,参战的21个乙种师里面,最少的仅有四五千人,甚至还不如一个旅。
为了补充乙种师兵力,我国迫不得已征召了大量新兵。同时,因为战事紧急,新兵仅仅训练了一两个月,就被派上战场了,作战技能基本为零。
我们都知道,一个师满编大约有一万人,这就导致了不满编的乙种师存在着大量新兵,例如仅有四、五千人的师,新兵率甚至达到了50%以上。
如此一来,本就战力不强的乙种师更是雪上加霜。
在初期面对越战老兵时,战斗表现欠佳,出现了较大伤亡,直到熟练后才有所好转。例如在高平战役中,由于新兵不熟悉战术,指挥官不熟悉地形,且盲目指挥,我军只能硬啃越军的防御工事,导致出现了较大的伤亡。
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乙种师长期疏于战备,战力本就较低,新兵又往往习惯猛冲猛打,面对刚刚打败美军的越军确实差距较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此次作战,我军也出动了八个师,他们在战斗中发挥出了主导作用,此外,新兵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逐渐成长起来,更可贵的是我军不怕牺牲的作战风格,也确实让越军感到颇为棘手。
就这样,在大量新兵参战的情况下,我军迅速打赢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将狗仗人势的越军狠狠揍了一顿。
又经过十年的两山轮战,新兵久经沙场,早已练就了一身本领。我军的乙种部队在实战中磨炼,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军队,也在实战中走向强大,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