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以来,可以说是争议不断,很多人称其撬动了流量的蛋糕,故而在行业内遭人恨。
(相关资料图)
之所以有此一说,源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角色的选择上弃用了流量艺人,全力扶植新人挑大梁。关于这个问题,个人仔细思考了一番,认为该论调过于浅显,尚未触及本质。
利益最大化原则
只要对《封神》三部曲稍加了解,便能够知晓该系列影片的制作周期极其漫长,而且制作成本也高达惊人的30亿。以观众的角度论之,可以称之为精雕细琢,但对于如今的内娱而言,则属于“鸡肋” 。
众所周知,《封神》三部曲一共拍了438天,于适等新人更是提前半年进组进行专业训练。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上述时间长度意味着什么,简单分析一下,先前广电要求连续剧不得超过40集,否则便要分部播出,而且部与部之间要间隔12个月。不少人对“部与部之间要间隔12个月”的要求表示不解,此举明显是着眼于增加制片方的库存成本,毕竟制片方一年能够投资的项目有限,如果把大量资金都投入到同一个项目之中,风险无疑会倍增。尤其当一个项目的回报周期过长时,制片方的资金链无疑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此一来等于变相杜绝了“注水剧”。
当然了,《封神》三部曲肯定不会注水,但从于适等新人进组算起,直到上映一共花费了大约5年的时间,并且只是第一部。假如以一年上映一部来计算,至少还需要两年才能实现收官,至于收回成本乃至盈利则更久,前前后后长达7~8年。试想一下,同样的制作成本、制作周期,若是换成其他影片,又会如何呢?
大抵够投资6~7部大片,估计早就收回成本乃至盈利,甚至已经开始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投资了。显而易见,以纯商业角度来考量,《封神》三部曲的CP值太低,违背了利益最大化原则。
不仅如此,以于适为例,为了拍摄《封神》三部曲,整整用去了两年的时间。对比一下流量艺人,几乎时刻处于赶行程的状态,目的就是为了用最短的时间赚取最多的钱。可想而知,即便《封神》三部曲的导演乌尔善邀请流量艺人来出演姬发,多半也会遭到拒绝,因为一旦接了这个角色,该流量艺人以及其经纪公司就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遭排挤的“异类”
或许有人觉着以利益最大化来衡量《封神》三部曲太肤浅了,实则形势比人强,外部大环境太“卷”了。前几天刚刚与朋友探讨过目前的房价,明显已成骑虎之势,涨也涨不动,因为已然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范围;降也降不下来,一旦房价大跌,势必会波及诸多行业,继而造成经济下行。于是问题就来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道理很简单,发展房地产是累积财富最快的方式之一,换而言之就是CP值高,可以在短期内野蛮生长。既然是野蛮生长,自然会产生后遗症,房地产如此,电影亦是如此。一味追求高CP值,的确催生出了一大批烂片,但正如邓宁格所说:
“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由此可见,只要能赚足够多的钱,电影的制作水准注定会被忽视,且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是这个时候冒出一部不计CP值的影片,譬如《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大概率会被视为“异类”,受到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卷”,大家都在拼命赚钱,赚得少了就要遭人白眼,然而却不懂得偶尔停下来远眺,看一看前方的断崖峭壁已近在眼前。
结语
还好,国产电影暂时尚未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希望《封神》三部曲的运作模式能够成为新的标杆儿,促进电影的健康发展。至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遭人恨,可谓尽在意料之中,改变既有事物难免会有一段阵痛期。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