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新闻 要闻 书画 人物 插画 展览 油画雕塑

美国往事 大豆、人参、中国画

2015-07-25 15:48:16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有一个曾经流传很广的说法:“美国贤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8世纪70年代将大豆(4172,10.00,0.24%)从欧洲带入美国,而这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则是此前通过中欧之间的商业贸易传入欧洲的。此说法今天已被另一个故事所代替:生于北美乔治亚殖民地的塞缪尔·鲍恩,1759年作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皮特”号商船的船员到访过中国,他将中国大豆带回北美,并让它落地生根。

鲍恩很可能就是富兰克林在《中国书简》中提到的那位英国海员。当富兰克林逗留欧洲期间(独立战争前他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派驻英、法等国),结识了曾与鲍恩一起来过中国的弗林斯,弗林斯向富兰克林讲述了很多他在中国时的故事。后来,富兰克林在美国到处宣传可以移植中国的大豆、茶树等作物,大概就是受了前者的影响。

200多年前中美刚刚相遇时,中国不仅仅为北美启蒙运动送去了思想火花,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和田间,柑橘、山茶、银杏、巴豆、樟脑、高地稻、切洛基玫瑰等等,都是从中国辗转传入美国的。

西洋参在北美的发现,也源于中国人的“指点”。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发现,中国人很喜欢一种叫人参的植物,它被当作珍贵的药材和补品。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中国通志》一书,里面有不少关于中国人参的描述,经富兰克林热心推介,这本书在北美流传甚广。

1738年,富兰克林曾非常兴奋地告诉北美人:“著名的被称作人参的中国人或鞑靼人的植物,在本省萨斯奎汉纳发现了。有几棵带有根茎的整棵人参从那里被运到了本城。这些植物看起来就是商会词典和杜赫德《中国通志》描述的植物。这种植物的用途非常大。”

没有多少人会想到,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与中国也有一些缘分。1755年,华盛顿委托他在伦敦的代理人,订购了一套中国瓷器,这是他所拥有的第一套中国艺术品。随后几年里,他与妻子玛莎兴致勃勃地在弗吉尼亚的老家弗农山庄收集了大量中国瓷器。有华盛顿这样的高大上人士做示范,北美民众也争相以拥有中国货为荣。

早在17世纪中期,当纽约还是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时,中国茶叶已经登陆。一开始,只有当地少数富有的上层人士,能够享用得起这种口味奇特、据说能够治病的东方神秘饮料,随着进口量日渐增多,喝茶的风气才普及到了社会中下层。在家中用中国茶叶招待客人,曾经是北美人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有些家庭经济状况拮据、连面包也几乎买不起的人,甚至会当掉戒指和餐具,买包茶叶回来过过瘾。

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成功,开通了中美直接贸易后,往来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商船,络绎不绝,来自中国的商品,也填充了美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到19世纪上半叶,瓷器、家具、丝绸、绘画、墙纸和古董珍玩,走进了千千万万美国家庭的餐厅、客厅和卧室,以至在波士顿和塞姆勒之类海港城市,许多美国家庭中大约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器物,都是made in china。

美国人还发现了中国人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特别会仿制,只要花一点点钱,广州的画师就可以临摹他人提供的任何图案,看上去与真品一模一样,足可以假乱真。一时之间,广州成了美国艺术商品的“代工厂”。这些临摹品中,要数自由女神、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陆、列克星敦战役的画像最多。著名画师G·斯图亚特一幅关于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画作,也曾在中国仿制并送回美国,为此还引发了一场版权官司。

20世纪40年代曾居住在中国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有如下评论:“中国的斑点点缀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点可谓老少皆知。”

他还不厌其详地描述道:“一个多世纪以前,由新英格兰航海家引进的中国式的房屋装饰风格作为一种时尚,至今还伴随着我们,在最近几年中,中国风格已经扩展到女性服装,甚至是面部化妆之中。在本世纪20年代,麻将热席卷美国,然后消失,但中国餐馆却已成为美国城市中令人熟悉的风景。”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邀研究员

网友评论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17 www.chinameish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书画时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shsb@sina1.com.cn